Monday, April 3, 2017

聊聊水滸傳

縱觀《水滸傳》,梁山好漢之所以會選擇接受招安, 必有其原因。按書中敘述,接受招安的觀念背後所倡導的價值正是報效朝廷、精忠報國。然而,在打著“替天行道”、“剷除奸佞”的旗子底下,梁山好漢的忠心卻是存在邏輯上的矛盾的。自菊花會上態度確立之後,宋江所引領的梁山好漢一直持有的態度都是“早日接受招安以報效朝廷,表達忠心”的。且看打家劫舍、三打祝家莊、智取生辰綱、智取無為軍、小霸王周通強搶民女、雙槍將董平擄走程太守女兒,這都是梁山好漢們所做的事情,同時想要剷除奸臣、打擊貪官污吏的好漢們卻賄賂宿太尉、討好奸臣高俅,以讓他們在皇上面前美言幾句,提及招安一事。一群打著“忠於朝廷”名號的人所做的事情卻是朝廷所不容許的,這邏輯本身就很奇怪。

其實梁山好漢們言行不一致卻是有其緣由的。朱熹所完成的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正是當代社會最牢固的思想枷鎖,這一綱要教導為臣者應服從並忠於君主。只可惜在“君為臣綱”的道德觀念束縛底下,許多的為臣者卻是死守規則,不願變通,以至於滿腔的忠心卻總被埋沒。一眾梁山好漢及岳飛等都是這時空背景下、這道德觀念下的悲劇代表人物。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飛也正是如此,他明知接著打下去很可能為宋朝帶來更大的優勢,卻因為所謂的“忠心”二字被迫打道回府,承受“莫須有”的罪名鬱鬱而終。當時梁山好漢也同樣被這一道德觀所束縛著,以至於他們認為只要能夠歸返朝廷體制內為朝廷效力就是忠心的體現,結果釀成後來的悲劇。我不是要批判所謂的“忠心”,只是認為在非常時期並不是聽從君主的話才是忠心,真正的忠心應該是懂得審時度勢,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報效國家。像是孫中山先生當時也意識到清朝的腐敗已不是能在體制內改變的時候,他做出了對國家來說最對的選擇。同樣的,當北宋朝廷內部已是腐敗不堪,奸臣貪官隻手遮天的時候,再想著進入體制內報效國家,無疑是扛著“忠心”大旗白白送死的體現。忠心的體現方式可以有很多種,為何就一定要以一死去換取忠心。畢竟人只要還活著就有無限可能,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其實如果可以,我最希望的是梁山好漢們從一開始便不愚忠,不打算接受招安,就不會擺低姿態,處於被動狀態,而是主動地在體制外不受奸臣控制地報效國家。如此一來,好漢們可選之路便會增多,便有無限的可能性,也不至於演變成如今忠義兩難全的悲劇,宋江也不至於背上“為了忠心,典當對兄弟們的義氣”的罵名了。換句話說,故事的一開始便決定了最後的結局。我並不是要推翻或是抨擊《水滸傳》一書,《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必定有其文學價值及教育意義。其實透過《水滸傳》,我們更應該看到梁山好漢因為愚忠、因為被道德觀念束縛,最終所釀成的悲劇。這時,我們應該反思,究竟孝順父母是不是就應該完全順從父母的話,是不是不聽老師的話就是不懂得尊師重道。在現今社會,透過閱讀《水滸傳》,我們才得以意識到道德觀念的存在並不是要枷鎖一個人的思想,而是希望人們擁有獨立思考,去判斷何為正義,何為正確的決定。故此,我認為,其實忠與不忠,自有分曉在心中。

純屬個人淺見,望能拋磚引玉。

與君共勉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